
体温飙升至41.5℃,女子户外作业险丧命 桑拿天防暑指南请收好

“快!快叫救护车!”6月末的一天下午,王女士(化姓)在甘井子区开展户外作业时,突然瘫倒在地,浑身滚烫,意识模糊。被送到医院后,确诊为热射病。医生表示,若不是送医及时,后果不堪设想。
出现这些症状要警惕
工友发现王女士异常后,立刻上前施救,掐人中、买藿香正气水给她灌下去,最后拨打120。送到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暨大连理工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急诊时,王女士的体温已飙升至41.5℃,被确诊为热射病,经过重症监护室三天的抢救才脱离危险。
据该院急诊科医生马英淇介绍,中暑是一种因高温环境引发的急性疾病,根据严重程度,可分为中暑先兆、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在高温作业环境下工作一定时间后,人们可能会出现口渴、多汗、乏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等中暑先兆症状,这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如果及时处理,很快就能恢复。如果中暑先兆未得到及时处理,可能会发展为热痉挛、热衰竭,甚至热射病。热射病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患者体温可达40℃以上,伴有意识障碍、抽搐、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死率极高。
这些误区可能加重病情
很多人应对中暑都有自己的“小妙招”,但有些做法不仅无效,还可能加重病情。
误区一:中暑后掐人中。掐人中的主要作用是通过疼痛刺激促使患者恢复意识,对中暑本身并没有治疗效果,还可能因强行按压导致患者口腔闭合,影响呼吸。
误区二:喝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水含有酒精成分,在中暑时人体缺水,酒精会加重脱水症状,还可能刺激肠胃。
误区三:吃退热药降温。退热药物可通过调节下丘脑温度调定点发挥退热作用。但热射病发生时,退热药不仅不能有效退热,反而可能损害肝脏和凝血功能。
中暑急救“黄金四步”要牢记
如果遇到有人中暑,可以按照以下步骤科学施救。
脱:立即脱离高温、高湿环境,转移至通风阴凉处,尽快除去患者衣物以利散热。有条件时可将患者转移至有空调的环境,建议室温调至16~20℃。
降:用湿毛巾或冰袋冷敷患者额头、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部位,也可用凉水擦拭身体,或让患者浸泡在15~20℃的水中降温。
补:如果患者意识清醒,可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或运动饮料,但不要一次性喝太多,避免引起呕吐。
送:若患者出现高热、昏迷、抽搐等症状,或经过上述处理后症状无明显改善,应立即拨打120送往医院救治。当降温与转运存在冲突时,应做到“降温第一,转运第二”。
预防中暑请做好这4件事
比起中暑后急救,预防更关键。
科学补水: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每天至少饮用1.5-2升水,可适当补充淡盐水或电解质饮料。避免饮用含糖量高、含酒精的饮品,它们会加速脱水。
做好防护:高温时段(10:00-16:00)尽量减少外出,必须外出时,穿戴浅色、透气的衣物,佩戴遮阳帽、太阳镜,涂抹防晒霜。
合理降温:室内使用空调保持温度在26℃左右,定时开窗通风;户外工作者或运动爱好者,可随身携带降温冰袋、湿毛巾,适时休息降温。
饮食调节:多吃清热解暑的食物,如绿豆汤、西瓜、苦瓜等;适量摄入蛋白质,增强身体耐热能力。
半岛晨报、39度视频首席记者黄凤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