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用葫芦烙刻技艺为特殊孩子添条“路”

本期主人公
甘井子区特殊教育中心
美术老师祁娜
大连人说
“当孩子们能够独立完成一件作品时,就能提升他们的自信心,有些孩子或许还能学成这门手艺,以此自立,这些都是我继续钻研葫芦烙刻技艺的动力源泉。”
祁娜是甘井子区特殊教育中心的一名美术老师,同时也是葫芦烙刻传统手工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在她的刻刀下,“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四大美女”……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场景人物都被烙刻在大小不一的葫芦上,纤毫毕现,仿佛“活”了起来。除了教授特殊教育中心的孩子们,祁娜还时常参加“非遗进校园”活动,通过文化讲座、技艺展示、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让传统技艺焕发青春,让年轻人爱上非遗文化。
非遗进校园,传承“活”起来
5月19日,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博川校区内,数十名师生围坐在葫芦烙刻传统手工技艺第四代传承人祁娜身边,聆听烙刻技法的详细讲解,发出阵阵赞叹。“葫芦烙刻讲究‘刀随形走,意在刀先’,每一刀都要精准把握力度与角度,这不仅考验技艺,更考验耐心与专注。”祁娜边解说边示范,刻刀在葫芦表面灵活游走,片刻间,一个“小哪吒”的灵动神态便跃然其上,仿佛随时会从葫芦中“跃出”。
在祁娜的悉心指导下,师生们纷纷拿起刻刀,尝试在葫芦上进行基础雕刻。从握刀姿势到下刀力度,从线条勾勒到细节处理,大家沉浸在非遗技艺的魅力之中,深刻感受着“慢工出细活”的匠心精神。“以前觉得非遗离我们很遥远,今天亲身体验后才发现真的很有意思!我要把作品带回宿舍,让更多同学了解葫芦烙刻。”参与活动的学生们兴奋地说着。
2024年以来,祁娜多次受邀参加“非遗进校园”活动,从小学到大学,她给青少年带去传统文化的美的熏陶,实现传统文化与青春审美的融合,让非遗文化在传承中“活”起来。
推陈出新,为传统技艺注入新活力
祁娜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美术系,早在2005年,她就接触到了木板烙画技艺,尝试进行相关创作。2018年10月份,祁娜通过网络了解到葫芦烙刻,大感兴趣,亲赴济南拜师学艺,成为第四代传承人。经过多年的学习,祁娜在传统烙刻技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通过雕刻、烙画、针刺等不同技法的融汇使用,更好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所具有的飘逸变化的线条美感,尤其是在明暗关系处理运用上更是独树一帜。在作品形式上,祁娜也推陈出新,除了传统的葫芦摆件外,她还根据葫芦的本身形状,制作出茶叶罐、葫芦灯、酒葫芦等,为传统技艺注入新的活力。
创作过程中,祁娜的手指曾被刻刀划破,面部皮肤曾因不耐烙铁的高温而过敏,但她的努力付出也收到了回报。2023年5月份,她的作品《四大美女》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白鹭杯”银奖。2024年5月份,她的另一个历时2个多月制作的作品《大闹天宫》,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白鹭杯”金奖。在今年的第35届大连马拉松博览会上,祁娜携《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一众作品参展,获得了国内外参展游客的称赞。
不忘初心,帮助特殊儿童自信自立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祁娜今年51岁,是大连本地人,她的本职工作是一名特教美术老师,学习葫芦烙刻技艺除了兴趣爱好外,也是为了让特殊教育中心的孩子们“多条路”。“有些孩子虽然在一些方面有欠缺,但可能在另外一些领域不比普通孩子差,甚至更加细腻、能坚持。”祁娜表示,从基础的烙刻书签、笔筒,到复杂的葫芦工艺品制作,她将自己的全部技艺都传授给孩子们,希望能对他们有所帮助。
“当孩子们能够独立完成一件作品时,就能提升他们的自信心,有些孩子或许还能学成这门手艺,以此自立,这些都是我继续钻研葫芦烙刻技艺的动力源泉。”祁娜说。
半岛晨报、39度视频记者毕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