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8.3亿亏损背后,永辉豪赌激进转型能否破局?丨大象财富

访客 2025-07-18 21:50:07 14982
8.3亿亏损背后,永辉豪赌激进转型能否破局?丨大象财富摘要: 2025年上半年的巨亏,只是永辉超市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辉超市”)“大手术”的开始。7月中旬,永辉超市发布2025...

2025年上半年的巨亏,只是永辉超市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辉超市”)“大手术”的开始。

7月中旬,永辉超市发布2025年上半年业绩预亏公告,归母净利润亏损2.4亿元,扣非净利润亏损高达8.3亿元。相比2024年同期的微利,这一数据显然超出市场预期。

而亏损背后,是永辉正在进行的激进改革——关店、调改、供应链重构,每一步都伴随着高昂的成本和巨大的不确定性。

大象新闻记者 朱耒刚

8.3亿亏损背后,永辉豪赌激进转型能否破局?丨大象财富

关店+调改,壮士断腕,但阵痛期或远超预期

近日,永辉超市发布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亏公告:预计2025年半年度归母净利润为-2.4亿元,上年同期为2.8亿元,同比转亏;预计2025年半年度归母扣非净利润为-8.3亿元,上年同期为0.3亿元,同比转亏。

自去年起,永辉超市就一边“瘦身”,一边“换血”,学习胖东来模式,极为激进地进行调改。

天眼查App显示,近来永辉超市申请注册了多枚“胖小辉”商标,分类涉及啤酒饮料、餐饮住宿、食品、烟草烟具等,当前商标状态均为等待实质审查。

2024年,永辉关闭232家门店 (占总数的23%),淘汰低效、亏损门店;2025年上半年,再关闭低效、亏损或不符合新定位的227家“老店”,未来门店总数可能降至450家以内。

对于业绩变动原因,永辉超市称,公司于2024年下半年开启整体战略与经营的深度转型。2025年是转型的深水期和持续阵痛期,门店调改需经历歇业装修、新设备投入、旧资产报废、重开业支出、人员技能爬坡等大量必要过程。

公司于报告期内共关闭227家长期亏损的门店,闭店过程中产生一定的租赁赔偿、人员赔偿、商品出清和资产报废等成本费用。

公司对商品供应链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以建立“品质零售”的商品心智和合作共生的供零关系。

此外,报告期内公司完成了大量供应商和商品的升级汰换。以上多重因素都对公司于报告期内的营收和利润带来较大程度的短期影响。

7月18日,经过38天闭店调改后的永辉超市巩义豪布斯卡店正式恢复营业,调整后的商品结构达到胖东来商品结构的80%。至此,永辉在全国已有137家门店完成调改。永辉超市宣布,第三季度平均每天将会有一家调改门店开业。预计9月底调改门店将突破208家。

永辉超市副总裁、全国调改项目负责人王守诚曾表示,目前永辉单家门店的调改投入从500万至800万元不等。

这种“快进式”改革,一方面体现了永辉的决心,另一方面也暴露其转型的急迫性——零售行业竞争加剧,慢一步可能意味着彻底掉队 。

8.3亿亏损背后,永辉豪赌激进转型能否破局?丨大象财富

供应链革命:成败关键,但难度极高

今年3月份,永辉宣布拟成立叶国富领导的改革小组,此轮改革的核心在于供应链重塑,去中间化。

“在今天这个非常透明的时代,我认为中间商的层层加价已经不适合当下的发展了。”3月29日,在全球供应商大会上,叶国富进一步强调,“胖东来模式是中国超市唯一出路。”

针对供应链痛点,叶国富提出 “三大聚焦与一个反对”—— 聚焦 200 家核心供应商、100 个亿元级单品,反对 “换采购即换供应商” 的短期行为,“去KA,立CA。KA代表传统,在座的供应商朋友们,我希望你们砍掉KA,希望跟永辉接触不要有KA,要CA。”

永辉的供应链革命以 "去中间商" 为核心,推行 "裸价" 策略,要求品牌方以无后台费用的裸价供货,采购价直接对标经销商底价,货权由永辉掌控。

2024年,永辉研发自有品牌商品120款,通过生鲜直采、肉禽自配送和“去KA模式”,优化成本结构。

以生鲜品类为例,通过 "永辉农场" 认证实现产地直采,将损耗率从 8% 压降至 3.5%,并推出 "468 小时折扣" 机制 —— 叶菜超 8 小时下架、肉类超 48 小时打折,确保商品新鲜度的同时提升周转效率。

然而,供应链改革并非一朝一夕,永辉2024年已亏损14.65亿元,现金流承压。即食品类依赖大流量,若调改店客流不及预期,可能形成新库存压力。

7月7日,永辉超市发布《致供应商伙伴的一封公开信》称,向腐败和潜规则宣战,禁止任何员工(包括管理层)私自推荐供应商。

永辉超市2024年年度报告显示,2024年,永辉线上营收达146亿元(占比21.7%),同比减少9.3%。自营平台“永辉生活”APP注册会员数突破1.18亿户,但覆盖门店数因闭店缩减至959家(含已关闭门店),此外,与美团、京东等相比,永辉APP活跃度不高。

永辉面临的挑战不仅来自内部改革,还来自外部硬折扣与新玩家的双重挤压。

永辉曾被誉为“中国的沃尔玛”,其核心竞争力在于生鲜供应链。然而,这条护城河正在被竞争对手蚕食。

盒马鲜生的“30分钟达”重塑了消费场景;山姆会员店以“精选SKU+高复购”模式抢占中高端市场,社区团购在用“1分钱鸡蛋”等手段掠夺价格敏感用户。

随之而来的是“硬折扣”的崛起,奥乐齐、盒马NB加速扩张,美团、京东等互联网企业入局,以低价高效模式冲击着永辉的基本盘。

鲜风生活、淘小胖、华豫佰佳等更擅长潮流引领的新兴超市新品牌也在抢夺年轻客群。

永辉的“胖东来化”部分调改店(如郑州信万广场店)反馈积极,商品结构和客单价提升。但风险同样存在,改革成本持续高企,若2025年下半年未能实现盈利拐点,资本市场耐心或将耗尽。

有零售业人士表示,“永辉的问题在于,它既想保住传统生鲜优势,又想拥抱新零售,搞不好会两头都没抓好。”

8.3亿亏损背后,永辉豪赌激进转型能否破局?丨大象财富

永辉的转型是一场“不成功便成仁”的豪赌

永辉曾表示“以短期阵痛换长期健康”,如何定义“阵痛期”的合理时长?是否有明确的扭亏时间表?行业普遍认为永辉在生鲜赛道的优势正被盒马、山姆、社区团购蚕食,永辉如何重新定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对此,永辉方面表示,一切还是以公告为准。

“永辉超市当下的转型,可以毫不夸张地用'不成功便成仁'来概括。”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表示,“它已把退路几乎砍光,只剩‘彻底改头换面’可走。”

就筹码而言,永辉可以说已经把“老本”摆上桌。资产端“割肉”,把过去20年铺出来的规模一次性砍掉近半;财务端“流血”,四年累计亏损已超94亿元,2025上半年扣非又亏损8.3亿元,京东清仓、股价低位徘徊,外部输血功能基本丧失;组织端“换血”,京东系高管出局,名创优品系全面进驻,创始人张轩松让渡主导权,CEO位置空悬,内部再无“保守派”缓冲。

宋向清认为,就目前牌面而言,永辉唯一可能的“王牌”只有“胖东来模型+名创效率”。

胖东来调改门店的首月数据极具冲击力(日均销售额最高翻13.9倍),但衰减同样明显,三个月后就跌到6–8倍,显示“新鲜感红利”衰减快;名创优品带来现金流,账面70亿加低成本融资60%对价,与小商品供应链能力,可弥补永辉在日用百货上的低毛利短板,但二者客群、面积、SKU复杂度差异巨大,协同性尚未被验证;供应链“去中间化”理论上可降本3–5个点,但生鲜非标品占比高,规模骤降后议价力反而削弱,短期看不到大幅盈利拐点。

就永辉超市竞争对手而言,赛道同时出现“低价杀手”与“体验王者”。

首先是硬折扣(奥乐齐、盒马NB)用自有品牌+极简SKU把生鲜价格打到极限,永辉若跟进低价,毛利将被进一步压缩。其次是山姆、Costco、甚至调改后的胖东来,用“高体验+会员黏性”锁定中产,永辉的“品质零售”定位必须与它们正面刚供应链与选品,资金消耗巨大。新品牌如鲜风生活等以场景和线上社群抢走年轻客群,永辉传统门店形象老化,短时间内难以扭转认知。

“就可能的赔率而言,永辉的时间窗口只剩12–18个月。”宋向清表示,从现金流角度看,按2025上半年经营现金流净流出20亿+的速度,若无额外融资,现有现金+名创再投入的60%融资,最多可撑一年半。从消费者耐心看,胖东来调改样板的新鲜感窗口已缩至3–6个月,永辉需在2025年底前在全国拿出至少100家持续高坪效的“验证店”才能稳住市场信心。从资本耐心看,市净率8倍、市盈率-32倍,说明资本市场已经把它当“期权”定价。若2026年报前仍未看到单季盈利,再融资将极其困难。

永辉超市的这次改革并不是渐进式改良,而是一次“把过去20年的路径依赖一次性清零”的休克疗法,成败取决于三个“能否”:能否在2025年底前跑通100家高坪效调改店,能否用名创的供应链把非生鲜品类毛利率拉到30%以上,能否在现金流耗尽前让资本市场相信故事。

三个能否中任一环节失败,都将触发“资产甩卖—债务收缩—市场份额雪崩”的负向循环;反之,则可能成为中国传统商超“由重转轻、由量转质”的唯一幸存者。永辉已经把自己逼到“All in”的死角,牌已亮出,没有中途退场的可能。

永辉的激进改革,是中国传统零售业困境的缩影——要么彻底重生,要么被时代淘汰。8.3亿亏损是学费,还是沉没成本?答案或将在明年揭晓。

本原创稿件版权归大象新闻所有。转载或合作,请联系:0371-65888889;邮箱daxiangcaifu@126.com。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