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期30天的“桑拿天”要来了!南京气象发布黄色预警

本周日,就要入伏了!
今年7月20日入伏
8月18日出伏
共计30天
“三伏”是按农历计算,每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干支纪日法中带“庚”的日子称为“庚日”)为“入伏”,立秋后的第二个庚日为“出伏”。“头伏”和“末伏”的长度是固定的,均为10天。“中伏”长度则由立秋节气与其后首个庚日之间的间隔决定,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
今年的三伏天将打破近十年“40天长三伏”的惯例,成为近年来“最短”的三伏天,7月20日为近十年最晚入伏日。
7月14日
南京市气象台发布
高温黄色预警信号
预计未来三天全市日最高气温
将升至35℃以上
请注意防暑降温
网友怀疑气象部门刻意不报40度,气象部门回应为何感觉比预报温度热
每当遇到高温天气,总有网友感觉“怎么比预报的温度更热”,也有网友怀疑气象部门的高温预报会不会“刻意压低数值了”?
“气象工作者不会有意将气温报高或报低,我们也会对预报员的预测进行评分,预报38℃但实际气温达到40℃以上,预报员是不得分的。所以作为预报员,一定会努力报得越来越准。”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特聘专家朱定真说。
事实上,气象部门发布的温度是百叶箱中温度计所测量的温度。百叶箱须设在草坪上,离地面1.5米,周围较开阔,无高大建筑、树木等阻挡风或遮挡阳光。这是世界气象组织的规范标准,全球用同样的标准化尺度去测量气温,才能进行对比。在阳光强烈的情况下,水泥路、柏油路1.5米高度上的温度,比百叶箱里测得的温度可能会高4℃至5℃。这也就有高温天气下,有人测出路面温度高达50℃,但预报数值偏低的“温差”了。
那为什么预报的气温和大家的感觉也差不少呢?“因为气象的观测环境和个人在室外的环境是不一样的。气温是近地层大气环境的温度,而大家感受到的是体感温度,其受到气压、风力、湿度等多重影响。”朱定真说。
比如体感温度和大气湿度密切相关,空气湿度较大时人就会感到闷热。只要气温达到33℃左右、相对湿度达到80%,人就会感到非常闷热、不舒服,甚至容易中暑。此外,个体差别也导致体感温度不一样。人的胖瘦、所穿衣服的深浅、进行不同强度的活动,甚至个人心情起伏等都会影响体感温度。
据南京市气象台今天10时发布的
高温报告和全市天气预报
全市今天下午到夜里多云
有分散性阵雨或雷雨
西北风4级左右
7月15日
全市多云到阴
有分散性阵雨或雷雨
西南风4到5级
7月16日
全市多云转阴有阵雨或雷雨
雨量中雨
西南风转东北风
风力4到5级阵风6级
高温+降雨
又是“下开水”的节奏
你准备好了吗?
来源:南京发布、南京气象、新华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