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书院》走进嵩阳书院:为现代焦虑寻一剂良方!

天地之中,文脉如川;嵩阳论道,古今相照。今晚20:30,江苏卫视大型文化纪实探访节目《中华书院》第二期继续启程。台湾东华大学讲座教授林安梧,中国当代诗人、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西川,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教授李春颖等嘉宾共赴中原,走进河南登封嵩阳书院,借二程理学为现代焦虑寻一剂良方。
天地之中藏“中道”:
林安梧解析“万物各得其所”
嵩阳书院坐落于河南登封,这片3000多年前便被测定为“天地之中”的土地,藏着中华文明对“中”的深刻体悟。从北魏时的嵩阳寺,到隋唐的嵩阳观,再到北宋定名嵩阳书院,这座院落始终立于中华文明传承的正脉之上。
首站大家抵达郭守敬主持建造的观星台,石阶的刻度凝结着古人对天地的敬畏与测算智慧,在这里抬头可见嵩山轮廓,夜晚可观璀璨星河。蔡紫不禁感叹:“对宇宙的探索是人类的终极浪漫。”李春颖则以《诗经》“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为例,说明古人观星测节气的智慧:“这种对天地的追问,本身就是一种浪漫。”
林安梧对此深以为然,他解释道:“我们所需要的是一种万物各得其所的‘中’。华夏哲学讲求‘参赞天地之化育’,是共生、共长、共存、共荣的。”李春颖补充:“中庸、中道、河南的‘中’、天地之中,这个‘中’不一定是有主宰意义的,是一个不偏不倚的中心的含义。”
新解二程理学:
破“人欲”迷思疗愈现代焦虑
迈入书院,仪门之上“高山仰止”的牌匾映入眼帘,院内据传树龄达4500年的两棵“将军柏”苍劲挺拔,汉武帝刘彻曾在此驻足,如今西川触摸着被岁月磨光滑的树干,恍如与历史握手,和数千年前的古人对话问候。
作为洛学策源地,嵩阳书院与二程(程颢、程颐)的渊源深厚,更是宋明理学的重要阵地。谈及常被误解的 “存天理,去人欲”,林安梧澄清:“本义是‘存天理之公,去人欲之私’。‘天理’是普遍法则,‘人欲’指个人偏私贪取。”
林安梧与蔡紫雨中漫步杨家门村时,惊喜邂逅崇山书院。望着眼前熟悉的规制,林安梧感慨两岸书院都依朱子规制,同根同源。书院让人静思,在自然中养育心灵,这正是现代生活最需要的“休息”。在科技飞速进步的时代,书院文化藏着关乎身心康健、关乎自我发现与完善的智慧,能在小小的天地间实现“通天接地”的哲思。
正如朱熹笔下“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书院理当成为滋养大众心灵的“源头活水”,以千年文脉浸润现代人的精神世界。而这也正是节目的意义所在——它如同一颗星星火种,或许最初微光熹微,却能让更多人通过节目了解书院、走近哲学。
半岛晨报、39度视频记者李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