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不飞≠受伤!地上趴的鸟也可能是在演

访客 2025-05-13 11:58:50 27232
不飞≠受伤!地上趴的鸟也可能是在演摘要: 近日,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鸟语林接连收到市民求助电话,称发现“不会飞”的鸟类蹒跚行走,疑似受伤需紧急救助。...

近日,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鸟语林接连收到市民求助电话,称发现“不会飞”的鸟类蹒跚行走,疑似受伤需紧急救助。然而经工作人员现场核查,这些被热心群众“解救”的鸟类中,丘鹬、紫背苇鳽等涉禽占大多数,它们并非受伤,而是因其习性本就以地面活动为主。这一现象既彰显了公众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提升,也暴露出市民对鸟类习性的认知局限。
本期自然奇趣志将带您走近这些“反常识”的鸟类,解析它们的生活习性,并探讨如何以科学方式参与野生鸟类保护。

不飞≠受伤!地上趴的鸟也可能是在演
地上遛弯的“小戏精”:丘鹬不飞真的不是受伤
“丘鹬是一种夜行性鸟类,白天它会躲在树林里一动不动,只有到了晚上才会出来活动。而且,这种鸟并不善于飞行。遇到危险时,它更倾向于奔跑,飞行时也只会贴着地面飞很短的一段距离,然后就会落地。”据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鸟语林技术员栾兰介绍,丘鹬属于鸻形目鹬科,是典型的夜行性鸟类。白天,它们依靠黄褐色保护色隐匿于落叶堆或灌木丛中,静止时几乎与环境融为一体;夜幕降临后,则凭借敏锐的听觉和嗅觉,啄食昆虫、软体动物。这种“错峰出行”的习性,既避免了与日行性猛禽的竞争,也降低了被天敌发现的风险。丘鹬每日地面活动时间占绝大部分,飞行通常仅用于紧急避险或迁徙。
因“不飞”被误判为受伤的鸟类救助案例中,绝大多数的鸟类经检查后直接放归自然。类似案例中,市民或因鸟类“赖在地上不动”“翅膀完好却不飞”等表现产生误解,甚至直接将鸟类送至救助站。“丘鹬的短翅、圆躯和强健双腿,是长期适应自然环境的产物。”栾兰解释道,相较于长途飞行,它们更擅长在地面快速奔跑和短距离冲刺逃生。这种“舍飞行保地面”的习性,使其成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高效捕食者,却也因违背大众对鸟类的传统认知,屡屡引发“被救助”的乌龙事件。
“雌性丘鹬在筑巢或孵化的时候,如果看到有危险会装作受伤,翅膀耷拉在地上,然后跑开以引走捕猎者。”栾兰介绍说,当人类或动物靠近其巢穴时,雌性丘鹬会展开一场精妙的“诱敌行为”,它们故意拖着一侧翅膀,踉跄跑向远离巢穴的方向,以此转移捕猎者的注意力。这种行为虽可能牺牲个体安全,却极大提高了雏鸟的存活率。
掌握野生鸟类救助知识:平衡保护热情与科学理性
“近期救助的野生鸟类中,除了丘鹬之外,紫背苇鳽、鸊鷉等较为常见。它们具有一个显著特性,那就是在陆地上基本不具备飞行能力。只要经过专业处理后不影响野外生存能力,我们会优先选择放归。”栾兰介绍说,以鸊鷉为例,其足部结构适应水生环境,可在水面踩踏行走,但在陆地上无法起飞。因此,这类鸟常因被误认为受伤而被送至救助机构。然而经检查发现,多数个体并无实质性伤情,符合直接放归条件。目前,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鸟语林救助的存活且具备放生条件的个体均已放归自然,这类鸟在人工饲养环境下极难存活,即使暂存也会因应激反应拒食。
“夜鹰的羽毛颜色和枯树枝颜色很像,它有时会伪装起来落在地上,人们看到它一动不动就捡起来了。”针对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野生鸟类保护意识和部分不当干预行为,栾兰给予了一些专业的救助指引,若观察到鸟类呈静止状态,应首先通过外形特征辨识。丘鹬、鸊鷉等涉禽的生理结构决定其不具备持续飞行能力,地面活动实为正常生存行为,夜鹰日间停栖时全身羽毛紧贴,呈现与枯树枝高度相似的灰褐色进而有利于其捕食蚊虫,因此切勿将鸟类静止不动直接等同于受伤表征。仅当鸟类出现体表可见活动性出血、翅膀或腿部疑似骨折、头部或眼部存在开放性创伤等情况时,才需实施救助。无外伤个体建议保持观察,避免直接触碰。因为人类接触对野生鸟类是重大应激源,即使出于善意的抓捕行为也可能造成严重后果。请务必遵循“无必要不干预”原则,将专业救助交给具备资质的机构处理。
丘鹬等鸟类的“不飞之谜”,好似一个窗口,让我们窥见自然界的多样智慧。在野生鸟类保护领域,热情与科学需并驾齐驱,多一分对鸟类习性的了解,便少一分“以爱为名”的伤害。

半岛晨报、39度视频记者肖崟崟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