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台湾问题观察:真相是戳破谎言最有利的武器

访客 2025-07-11 16:01:15 13120
台湾问题观察:真相是戳破谎言最有利的武器摘要: 赖清德最近持续被岛内舆论讨伐。6月22日以来,他开始在台湾地区组织所谓“团结十讲”。7月1日,结束了“第四讲”。为了兜售...

赖清德最近持续被岛内舆论讨伐。6月22日以来,他开始在台湾地区组织所谓“团结十讲”。7月1日,结束了“第四讲”。

台湾问题观察:真相是戳破谎言最有利的武器

为了兜售“台独”分裂主张,赖清德每一讲都在岛内闹出了大笑话。

一个细节是,因为争议太大,其中几讲,民进党当局在演讲后都偷偷把一些字句给删除,“第四讲”干脆不再提供演讲稿给媒体,很明显就是怕再被抓到把柄。

谭主基于网络平台信息,挖掘了岛内针对赖清德演讲讨论的数据。透过这些线索,也可以发现赖清德的“台独”分裂叙事正在被新的认知校正。

谭主首先集纳了6月22日以来台湾地区各个网络平台有关所谓“团结十讲”的讨论,发现论坛是一个主要平台。

台湾地区论坛上,有关所谓“团结十讲”的讨论现在已经近万条,多过台湾地区媒体的报道量,也多过X等社交平台的帖子数量。

通过集纳相关讨论可以发现:随着所谓“团结十讲”陆续推出,呈消极情绪的帖子与呈积极情绪的帖子之间的比例差距越来越大。

“第一讲”推出后,6月23日,消极情绪与积极情绪还几乎各占一半,到了6月29日,“第三讲”推出后,消极情绪与积极情绪已经明显拉开了差距。

这些帖子中,有一些很“新媒体”的表达方式,可以进一步反映岛内民众的心态变化。

谭主统计了这些帖子中出现过的表情符号,主要包括:

可以看到,虽然岛内依旧存在赖清德的极端支持者,但所谓“团结十讲”同时也引发了恐惧、愤怒、疑惑的情绪。

为什么大家对演讲的反应这么大?

首先肯定是因为演讲本身很“奇葩”。

像“第一讲”提到的“长毛象”笑话,为了展现台湾曾经有“独立的生态系”,完全无视地理常识,因为台湾属于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寒带动物“长毛象”只能迁徙过去。“第二讲”的“杂质说”,直接把那些反对民进党的台湾人都称作“杂质”。“第三讲”的“民主谬论”,称“民主不是表决多数赢就可以”。“第四讲”搞军民对立,让“军人自动升商务舱”。大家能不愤怒么?

赖清德为什么连“杂质”这种口不择言、事后后悔的话都说出来了?

这可以从社交舆论场的一组对比说起。

就在赖清德发布所谓“团结十讲”的过程中,有一件事的热度再次升高——陈之汉的大陆之旅。

很明显,陈之汉大陆之旅引发的讨论远高于赖清德所谓“团结十讲”,是其2倍多。

陈之汉是谁?他是台湾地区知名网红“馆长”,在YouTube上拥有的粉丝数量超过台湾地区总人口的5%。

就在赖清德所谓“团结十讲”两周之前,6月10日至15日,陈之汉坐飞机来大陆旅游,期间全程直播,在岛内社交媒体上炸了锅。因为陈之汉之前说过,相信民进党,这辈子都不会去大陆,但最近发现,去大陆的人分享的和民进党说的不一样,他要自己花钱走一趟。

数据显示,陈之汉直播最高同时在线人数高达44.8万,刷新台湾地区YouTube直播历史纪录。

在这些直播中,陈之汉多次赞扬大陆的基础设施(如高铁座椅“有靠背”、磁浮列车)、城市管理(如公共厕所“干净有门”)以及人情味(如上海烧烤店的热情接待)。这些内容与民进党长期抹黑的“大陆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谭主注意到,由于这两件事发生的时间非常接近,它们形成了社交舆论的联动效应。

拉出陈之汉大陆行和赖清德所谓“团结十讲”在岛内网络全平台的发酵曲线,可以看到,到6月20日左右,陈之汉结束大陆之旅已过去5天,岛内对其关注度逐渐趋于平淡。然而,随着赖清德于6月22日开始陆续推出所谓“团结十讲”,陈之汉的大陆之行再次被岛内民众提及并引发讨论。

此后,每一次传播峰值的出现,都与赖清德发表所谓“团结十讲”的节奏紧密相关:6月27日、6月30日和7月4日的传播高峰,分别对应赖清德发表“第二讲”“第三讲”和“第四讲”之后的时间点。

后来,赖清德的“第三讲”和“第四讲”热度越来越低,陈之汉的大陆之旅反而不断出现关注峰值。

这恐怕才是让赖清德着急演讲、说错话的重要原因。

因为从年初开始,民进党便发动所谓的“大罢免”,意图罢免掉“立法院”内31名国民党籍的“立委”,好让民进党能取得过半席位,从而令其有办法推动针对反大陆提出的一系列措施,进一步限制两岸互动。

在一波又一波“绿色恐怖”背景下,“接触”和“交流”必然是不可被接受的,但陈之汉的出现,让赖清德惊恐,他用自己的影响力向岛内民众展现出:“民进党的封锁和威吓是不需要害怕的,民众也不应该去害怕”。

而现在的所谓“团结十讲”就是为了给“大罢免”加一把火,赶紧钳制、压缩任何可能阻碍与大陆“对抗”的力量。

现在看起来,赖清德恐怕只会越讲,越心虚。

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专家朱桂兰告诉谭主,她的团队发现所谓“团结十讲”的传播出现了一个特点:碎片化。很多台湾年轻人更喜欢在TikTok上看片段式新闻。

在TikTok上,一个片段被大量传播,转评赞数量很高:也来自陈之汉。他言简意赅,“赖清德让我很丢脸。”

大家喜欢看真实的生活场景,不喜欢赖清德的谋“独”叙事。

因为两岸的联结,从来不是靠赖清德的叙事和认知战就能完全左右的,两岸的真实交流产生的化学反应,最有力量。而这种力量也会加倍投射回岛内的社交媒体当中,攻破赖清德的绿恐防线。

就在7月6日,民航局宣布启用M503航线的W121衔接线。这段线,是将浙江东山方向也接入M503主航线。至此,M503主线和三条衔接线实现全线双向贯通,M503航线最后一块拼图已接上。

||2015年,M503主线开通;

||2018年,三条衔接线开放东向西运行;

||2024年,福州、厦门方向的W122、W123实现双向通航;

||此次,浙江东山方向的W121也实现双向通航,标志着整个航线体系已经形成闭环。

M503航线的开通,本身就是在两岸交流加密的现实需求下产生的。

此前,承担珠三角和长三角航空往来的,是一条代码为A470的航线,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一条航线上的日均航班量超过400架次,就需要进行航线的分流。而A470航线每天的航班量超过1200架次。

在此背景下,M503航线可以让两岸的班机在减少或无需绕行其他空域的前提下,便利两岸的空中直接通航,是一件对两岸都有利的事情。

作为M503的衔接航线之一,W121的通航使浙江方向的航班得以更加直接、高效地接入M503主线,航路更加顺畅。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张文生告诉谭主:之所以是W121最后开通,一方面是因为两岸交流更加频密,航班数量持续增长,经济发展催生更高效率的航线,另一方面,也与空域现实相关。

因为,W121这段航线离台北飞行情报区的北缘很近,相当于在空域管理层面,继续扩大了两岸“接触面”。这种扩大,是两岸人民乐见的,是现实交流需求催生的。

同时,这种扩大,也是对民进党当局谋“独”的最好回应。

谭主了解到,这次W121衔接线的启动,国台办也同步发表了声明,“常规”二字出现在了声明中。

张文生跟谭主分析,这其实隐含了一层意思,飞行情报区的划设,本身就是在一个中国的框架下运作的。民航局在这一空域内展开正常飞行活动,是对自身空域管辖权的进一步落实。

民进党当局一面妄图谋“独”,一面叫嚣要通过协商沟通解决问题是不可能实现的。

谭主了解到,此时启动W121衔接线,在传递一个信号——民进党当局搞“台独”分裂就不可能有协商,反倒会碰更多壁。

围绕这条航线,尽管民进党还在持续炒作所谓威胁或者军事挑衅,但岛内舆论越来越不被带节奏。

可以看出,今年“M503”话题的负面讨论热度远低于往年。

岛内民众对这类事务的接受度在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航线通不通,咨询去大陆观光旅游的经验,而不是一味地政治解读。

换句话说,无论是M503航线,还是其他联通渠道已成为两岸人民日常生活中理所当然的一部分,是两岸同胞乐见其成的。

这种“常规”和“习以为常”,恐怕更是赖清德焦虑但挡也挡不住的。

无论是陈之汉的直播,还是普通网友对两岸交流的真实分享,还是因为交流加密而产生的更多现实需求,这些声音都代表了一种民间的认知力量在增强,不仅击穿了民进党编织的“信息茧房”,也暴露了赖清德“台独”分裂叙事越来越不堪一击。

||两岸之间许多文化与青年交流活动在日积月累中逐渐消解台湾社会对大陆的误解与偏见

最后呢,谭主想从现实说到历史。从哪里来,决定了我们到哪里去。

台湾居民中有相当部分的族群血缘可追溯至福建沿海。

岛内史学家编撰的《台湾通史》早已明确指出,台湾早期移民主要来自“泉州、漳州及客家”地区。生物学研究也证明,台湾汉族的父系血缘可追溯至中国东南沿海。

国台办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振广告诉谭主:赖清德把台湾描述成一个文明或人类迁徙的起源中心,既没有考古学根据,也脱离了国际学术共识,更多是一种神话式的政治构建罢了。

无论是从血缘、语言、还是历史文献,台湾与大陆都密不可分。有科学、有历史,这些是推动两岸统一现实行动的深层力量。

台媒报道锐评,如果要从开天辟地开始讲,那台湾跟中国大陆整个也是连在一起的。

台湾的前途,不是靠赖清德的谎言和谬论决定的,只能由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14亿多中国人民共同决定。这,才是谁也挡不住的真正团结。

阅读
分享